近日,音乐系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安远县三百山东江源,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,以“送文艺进景区”点燃活力,多维角度为东江源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
艺术赋能,“送文艺进景区”开启序章
知音泉边,竹笛演奏《土坡上的狗尾草》与泉水共鸣;福鳌塘旁,一曲《多情的东江水》诉说赤子衷情;玻璃栈桥边,舞姿翩跹,《上春山》《如梦令》尽显青春活力,萨克斯演奏《贝加尔湖畔》增添浪漫情调。实践队员们以歌传情、以舞抒意,将精彩文艺演出融入山水之间,用艺术力量弘扬东江源文化。“节目精彩又接地气!”游客们纷纷赞叹。当地村民也表示:“艺术和山水结合得这么好,看着特别亲切。”
思政课堂解码东江源生态文化基因
在思政部文晓燕老师的带领下,实践队以山水为“课堂”,以“文物”为教材,在东江源深处开展了一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从东江第一瀑出发,水流倾泻的磅礴气势让队员们直观感知“水”的灵动与力量。行至护源石,“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”的题词在耳边回荡,先辈守护水源的初心在交流中明晰。思源鼎旁,斑驳纹路诉说着六十年来赣港人民同饮一江水的深厚情谊。走进源头文化馆,珍贵史料、实物陈列勾勒生态演变轨迹。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“饮水思源”不仅是生态保护的使命,更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精神传承。此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为后续实践筑牢认知根基,让队员们成为生态文化“解码者”。
对话护源先锋,传承守护精神
在山林巡护道上,实践队员们跟随着护林员龚隆寿的脚步,参与央视纪录片拍摄,聆听老护林员40余年的守护经历,了解景观背后的生态保护历程。46年来,龚隆寿每日徒步山林,监测植被、防范火情,劝阻违规放牧、采摘,守护着40多万亩林区,穿破100多双鞋子,巡山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。“看着这片林子从稀疏到茂密,水质从浑浊到清澈,值了!”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生态守护的重量。在采访参与护源工作的乡镇党员干部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过程中,队员们还了解到多方在政策宣传、发动群众、环境整治及生态友好型旅游开发中的不懈努力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理念更加入脑入心。
调研服务并举,凝聚保护共识
为进一步激发东江源文化旅游活力,实践队在三百山景区开展问卷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。队员们分组在游客中心和福鳌塘等主要景点面向不同游客发放问卷,调研游客们对东江源文化内涵、生态价值认知及文旅期待。调研过程中,队员们发现大部分游客对东江源有基础认知但缺乏深层了解、外地游客因景而来但文化认知不足。结合调研情况,实践队开展文化宣讲通俗阐释东江源生态意义与文化价值,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、协助维护步道卫生等方式,向游客普及东江源文化知识。
志愿续航,新文明实践站里的童心守护
期间,实践队还走进东河村新文明实践站,开展“童心巧手,绘梦思源”手工志愿活动。面对可爱的孩子们,实践队员以“一滴水点亮万家灯火”的动人视角,讲述了东深供水工程跨越半个世纪的“生命线”故事。在实践队员的讲解和引导下,孩子们用黏土、扭扭棒等材料,精心创作“我心中的东江源”立体画。稚嫩小手将心中青山绿水化为形象作品,“要把东江捏得又清又长,让大家喝到最甜的水。”童言童语饱含守护家乡水源的真挚情感。活动还穿插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,通过情景模拟、趣味问答等形式,生动传授防溺水知识与自救技能,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牢记“敬畏自然,珍爱生命”。
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实践队通过艺术表演、调研访谈、社会服务,立体化挖掘东江源文化内涵,以文案撰写、视频剪辑、新媒体运营转化实践成果,探索水源保护与文旅融合新路径,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